top of page
捣练图

捣练图

虢国夫人游春图

虢国夫人游春图

簪花仕女图

簪花仕女图

北朝绞缬绢衣

北朝绞缬绢衣

面料-1

面料-1

面料2

面料2

面料-3

面料-3

蓝草

蓝草

制作过程-1

制作过程-1

制作过程-2

制作过程-2

扎染

扎染

扎染

带缬紫葡萄  裤花红石竹

扎染是一种古老的防染技艺,与绞缬(也称扎缬、染缬、撮缬等)工艺基本一致。我国云南大理白族地区是扎染工艺产量最多的地区之一,扎染艺术也是白族人最喜爱的手艺。2006年,白族扎染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扎染简史

扎染,顾名思义即“捆扎染色”(或“扎花浸染”),它是用线、绳对织物进行捆绑、缝扎,让后放在染液中进行煮染。因为捆扎的方法多种多样所以染色后呈现出的纹样也丰富多变。

从目前出土的实物看来,中国应是扎染艺术的发源地。据载,最迟秦汉时期中国就已掌握了扎染技术,但此时印花工艺并没成为主流。到了公元四世纪,民间开始普遍生产扎染工艺。到了隋唐时期,扎染工艺进一步发展。在《洛阳伽蓝记》的记载中,已有彩幡为扎染制品。唐时,扎染艺术高超,品种繁多,且广泛运用于贵族的服饰中。如唐三彩陶俑中贵族妇女的衣裙很可能就是青碧缬。在一些绘画作品中,也不乏扎染艺术的踪影。如《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簪花仕女图》等作品中,贵妇们的衣着都有典型的扎染工艺。

魏晋南北朝时期,扎染技艺更加精进,图案也变得丰富起来。及至五代两宋,扎染工艺使用范围扩大,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全都衣着扎染制品。北宋时期,扎染制品逐渐在北方少数民族中流行开来。据《碎金》记载,元明时期, “檀缬”、“蜀缬”、“撮缬”、“锦缬”、“蚕儿缬”、“浆水缬”、“三套缬”、“哲缬”、“鹿胎斑”等染缬技法种类繁多,由此可窥知此时扎染艺术的发展盛况。

清代,纺织业繁荣昌盛,印染业也获得极大发展。随着蓝印花布和蜡染技术的流行,大部分地区的扎染工艺发展速度逐渐变缓,且不再是主流的印染工艺。与此同时,云南、四川等地的扎染技术却获得空前发展,并逐渐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工艺门类。由清至近现代,化学染料开始广泛使用,扎染艺术的也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扎染工艺

扎染面料种类丰富,棉、麻、丝、毛等应有尽有。面料质地、厚薄不同,染出来的效果也各异。扎染所用的染料包括天然染料(植物染料、动物染料、矿物染料)和化学染料。扎染最开始使用且经常使用的是天然染料。其中,用蓝草制作的蓝染最为常见。

扎染的工艺流程包括设计、选择面料、绘图、扎结、浸水、染色、冲洗、拆线、漂洗、晾干、熨烫等。因为一般纺织物表面都带有一定成分的杂质,所以扎染之前必须进行处理,否则影响染色效果。

扎染是将面料进行防染处理,所以绘图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图案是否符合扎结方法的工艺要求。扎染工艺的扎结方法分为捆扎、缝扎、结扎、包扎、夹扎及综合扎结、扎绘结合等。每种扎结方法都是按照设计图进行处理,种类纷繁复杂。在扎结的时候,扎结的松紧程度会影响染液渗入量,从而影响花纹的清晰度和深浅对比效果。因此这是扎染技术的关键环节,只有经过长期的训练和实践,才能完全掌握最终的染色效果。

在染色的时候,对于色度的控制也是重要的一环。染色之后,还有冲水、漂洗、晾干等环节,所以在染料配制的时候要充分考虑染料的浓度,颜色过深影响花纹清晰度,颜色过浅则影响整体效果。此外,不同染料、不同布料的性质不同,所需的染色时间长短也不一。

扎染工艺的染色分为素染和彩染,完全染色和局部染色。其中素染只有一种颜色,且多以深蓝为主。彩染可分为同色不同明度染色法和异色染色法两种。因染色时深色覆盖浅色,所以一般应先染浅色后染深色。在彩染的程序中,集中拆线法和分散拆线法所形成的图案也不同,前者图案较规律,后者则更加自由随意。

染色完毕后,必须进行水洗。一般漂洗2-3次,除去布褶间残留的染液,以免拆线时浸入白色区域。拆线晾干后,再进行一定的熨烫、褶皱、塑形等处理,扎染制品就此诞生。

扎染魅力

扎染制品除了应用于服饰、室内装饰等,还逐渐扩大到生活用具、交通工具等方面,充分满足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在云南大理白族地区,扎染工艺是一门重要的手艺活,从年轻姑娘到年迈婆婆,大多都会这种传统手工艺。在云南大理的扎染艺术品中,蝴蝶纹、花卉纹、抽象几何纹、动物纹等十分常见,这些纹样既反应出当地人民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让人领略到白族扎染的无限魅力。

作为一种传统手工艺,扎染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同时也承载着历史与文化。随着现代设计艺术的发展,扎染工艺倍受青睐,不断出现在国内、国际舞台上,我们相信,这种传统的手工艺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