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唐画中的团扇 周 昉《簪花仕女图》

唐画中的团扇 周 昉《簪花仕女图》

宋赵佶草书七言诗纨扇

宋赵佶草书七言诗纨扇

南宋纨扇页碧桃图

南宋纨扇页碧桃图

清 象牙镂空拉丝团扇

清 象牙镂空拉丝团扇

楠木扇盒、扇骨

楠木扇盒、扇骨

书绘成扇

书绘成扇

象牙玳瑁银烧蓝折扇

象牙玳瑁银烧蓝折扇

湘妃竹扇骨

湘妃竹扇骨

制扇

制扇

制扇

制扇

小扇轻摇  古风徐来

扇子与中国人的生活密不可分,扇文化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几千年的发展,扇子已不仅是招风的普通工具,而是带有了丰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内涵。作为传统的工艺门类,制扇技艺也拥有发达的历史。2006年,制扇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扇子简史

何时有扇?从神话传说看来,最早使用扇子的是女娲。不过更多的人认为,扇子始于舜时。从产生之初到流行至今,扇子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帝王贵族的掌扇;羽扇、纨扇等手摇扇;折扇。

汉代时期,掌扇是帝王使用的仪仗扇。据葛洪《西京杂记》载:汉制,天子夏设羽扇,东设缯扇。汉以后,贵族和高官也用掌扇,且分高低等级。从历代的绘画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掌扇的形制变化。唐时,掌扇的种类更加丰富,“偏扇、团扇、方扇,皆二十四宫人执之”。在特殊场合时,各类掌扇左右分居,气势恢宏壮观。到了宋代,黄罗扇、红绣日扇、朱圆扇、龙凤掌扇、红黄绯金拂扇等种类纷繁,气象万千。明清时期,皇家贵族的仪仗扇更是花样百出,叫人眼花缭乱。

手摇扇的出现晚于掌扇。掌扇仅供皇宫贵族及士大夫使用,而手摇扇则是普通人的生活用品。手摇扇始于西周。据说最早的手摇扇是用鸟的翅膀做成的。由此可见,此时的手摇扇并非大众所能消费的产品,似乎只是一些有钱人享用的专利。魏晋南北朝时期,羽扇开始流行起来。到了唐宋,纨扇和羽扇皆受欢迎。此时不乏诗人词人对扇子的描绘吟诵。一直到明清时期,羽扇仍然是大家喜爱的对象。

纨扇是用丝织品做成的团扇,汉时已流行开来。“裁成合欢扇,团团似明月”。这种形制圆润的的扇子与女子的美好品德似有关联,大受女性欢迎。晋代至宋,纨扇繁荣昌盛。唐宋时期,纨扇花样百出,扇面料子种类丰富,扇柄粗细、长短不一,制作工艺也十分精美。宋时,书画与纨扇结合,画扇风行。不管是宫廷还是民间,画家们争先恐后,将山水小品或是花鸟虫鱼绘于纨扇之上,极大地推动了画扇艺术的发展。

关于折扇的起源,有学者认为唐时已有,也有学者认为是源于日本,宋时传入中国。不管怎样,折扇的产生可以说是制扇史上的重大突破。以前的扇子都是固定的形制,而折扇开合自如,方便携带,方便使用,方便收藏。宋代,折扇十分流行。据《梦粱录》载,南宋杭州已有折扇铺,可见折扇在当时已流入市场。到了明代,折扇迎来的鼎盛时期。明时的折扇既是男人的配件,也是女人的用品,全社会都十分普及。随着上层阶级的追捧,折扇工艺也日益精进,精美昂贵的扇子不仅要有高档的材料,精致的做工,还需配上名人的书画。一时间,书扇、画扇、玩扇称为流行于文人雅士的游戏。尤其到了清代,玩扇之风愈加盛行,制扇工艺也随之发展。

扇子工艺

扇子种类繁多,故制作工艺也各具特色。以手工折扇为例,制作工艺主要包括砍、创、贯、碾、糊、绘、光、折等几十道工序。苏州折扇是折扇中的精品和代表,其扇骨造型艺术丰富多彩,扇头造型达百种之多,主要为圆头、方头、尖头、玉兰头、竹节头等。

折扇的制作主要包括扇骨和扇面两部分。扇骨材料以竹木为主,亦有玉石、象牙、兽骨、牛角、漆雕等材料,其中水磨扇骨更为上品。明时,扇子“以轻为贵”,上好的折扇重量不足一两,这就对折扇的材料要求十分苛刻。

扇骨一般分为九档、十一档、十二档、十三档、十四档、十六档、十八档、二十档、二十二档、二十四档、三十档乃至四十档不等,档即扇骨数目。以竹制扇骨为例,扇骨的制作需要经过选竹、下料、劈竹、蒸煮、打孔、造型、刨砂、染色、合股、上钉、雕刻等二十多道工序,十分复杂。

折扇的扇面大多用棉料宣纸裱成,有“素面”和“画面”两种。此外,也有用绢做扇面的。素面有仿古白素面、金面等多种;画面是指由名家作书画。用宣纸做面时,需要将宣纸平铺,用刷帚刷上浆糊,然后贴上衬条,再铺上衬纸、刷上浆糊。之后还要经过干燥、烫平、折裥等工序。

从扇骨到扇面到成品扇,扇子的制作工艺集做工、雕刻、书画于一体。这就注定了扇子不仅仅是招风的普通工具,也是历史文化的承载物。

扇艺传承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飒如松起籁,飘似鹤翻空”。在诗人的口中,扇子曾是文雅的吟诵对象,有着独特的意韵情致。在文人眼里,以扇面题诗作画是平常的娱乐消遣,雅趣无穷。文人雅士展扇之时,我们感受到的是温文尔雅和风度翩翩。

如今,雅扇在日常生活中出现得越来越少,扇文化也逐渐被遗忘。取而代之的是各种仿品、各种带着商业广告的扇子。将扇子工艺融入到大众生活中虽是好事,不过完全的商业化也并非合理。如何将高雅与通俗结合,如何将扇子文化传承不朽,制扇工艺将何去何从,是所有人关心的问题,也是值得所有制扇者深思的难题。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