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歙砚

瓜肤而縠理 金声而玉德

歙砚,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历史悠久,具有巧、妙、绝的特点,历来为文人墨客视为珍宝。大文豪苏东坡曾称歙砚“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瓜肤而縠理,金声而玉德”。2006年,歙砚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歙砚历史

歙砚全称歙州砚,产于皖、浙、赣交界处。关于歙砚的起源,多数人认为其始于唐朝。不过亦有学者认为歙砚起源于汉代,以古歙而得名,并有出土实物“汉代三足歙砚”为证。到了晋代,随着外来文化的影响和佛教艺术的兴盛,石砚出现了浮雕,立体感和艺术感大大增强。据《歙砚轶事》载,诗人陶渊明曾亲手制作了一方名为“砚中之魁”的特大歙砚,费时三年半。

南北朝时期,歙砚造型活泼,材质多样,装饰精美,雕砚工艺进一步发展。及至唐宋,砚文化迎来了繁荣昌盛时期。石砚品种增多,歙砚石品丰富,造型五花八门。宋代,大量砚著出现,如米芾的《砚史》,蔡襄的《砚记》,苏轼的《评砚》等。

明清时期,徽文化昌盛,歙砚被文人们视若珍宝。随着新安画派的鼎盛和徽商的崛起,歙砚文化得到进一步繁荣。在歙砚的雕刻技艺上,无论是造型还是构图,均达到了沉稳精炼的程度。徽派砚雕名家不断涌现,一时间文人把玩歙砚的风气开始盛行。随着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进步,歙砚的观赏性不断提高。道光年间,歙砚定期朝贡,成为皇家贵族、文人雅士的精美收藏。因明清时期大量开采歙砚石,如今传世的歙砚也相对较多。

建国以后,砚石得到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歙砚艺术继续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相应的问题,急需加大保护力度。

歙砚制作

歙砚的制成需要经过十几道工序,每一方砚的成型都离不开制砚工人的辛勤劳动。其具体步骤分为:采石、选料;制砚坯;设计、雕刻;配盒、包装等。

歙砚盛名不衰,精美名贵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歙砚石开采艰巨。采石工作需在深山里进行,长年累月,攀藤附葛。有的砚石藏于悬崖绝壁上或是高山深谷中,需要人工一锤一锤地刻凿,极其艰难。因为工艺要求严格,砚石的大小、硬度都要适中,采石工人每天能采取的石料都是有限的。采石完毕后需要根据形状、工艺要求进行剥板,凿平,锯,磨得到砚坯。

砚坯分为定型坯和自然形坯。定型坯为正方形、圆形等人为设计的坯型,自然形坯则是根据砚石的天然形状进行修正,最终锯磨成坯。磨坯需先粗磨最后细磨,使砚石平整、均匀。

雕刻是歙砚制作的关键步骤。题材、立意、构图、刀法需要和谐统一,尤其是具体雕刻技法的采用必须视图案而定。例如一般深浮雕表现的风格豪放刚健,而浅浮雕则一般表现精致古朴的风格特色。砚雕的刀法种类丰富,单入刀、双入刀、复刀、反复刀等变化多样。不管用何种刀法和刻线法,砚雕的基本要求是方角宜钝、圆体宜浑、图饰不宜满砚。

歙砚文化

歙砚风格随着时代风尚的变化也呈现出不同特色的风貌。唐代歙砚构图简繁结合,风格古朴雅洁,一般造型为“箕形砚”。宋代文人墨客为了携带方便,将砚台背部挖空,既轻又稳,其中尤以“抄手型”为代表。元代,因统治者为游牧民族,故歙砚的艺术风格则为豪放粗犷,常将通体雕成蟠龙,刚劲有力。到了清代,官方歙砚则极尽精细、繁缛之能事,将歙砚雕刻发展到新的高度。因而不管是唐代的古朴大方,宋代的素淡优雅,元代的豪放刚劲还是清代的繁缛精细,歙砚的艺术风格正是随着时代文化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自柳公权的《论砚》开始推崇歙砚开始,历代文人墨客都以诗文等称赞歙砚的精美。相传苏东坡爱砚成癖,蓄砚盈室,枕砚而卧。他曾在《咏歙砚》中吟道:黄琮白璧天下惜,愿恐贪夫死怀璧。君看龙尾岂石材,玉德金声寓于石。

歙砚不吸水、不拒墨、不损毫、贮水不涸、易洗涤,历代文人都将其视若珍宝。米芾曾在《砚史》中评价歙砚:金星宋砚,其质坚丽,呵气生云,贮水不涸,墨水于纸,鲜艳夺目,数十年后,光泽如初。

歙砚保护

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经济利益的刺激,以及近代挖掘技术的提高,歙砚石材处于开采殆尽的危险境地。同时,歙砚制作技艺的传承也面临断层的威胁,虽然雕刻歙砚的人数大大增加,但真正了解歙砚文化的人却不断减少。

作为徽州文化的一部分,歙砚的保护和传承不仅要变无序开采为保护性的开采,还要整合资源,培养人才,真正从文化层面着手,实现歙砚制作技艺的真正传承。

陶渊明像

陶渊明像

米芾·紫金研帖

米芾·紫金研帖

清歙石仿宋德寿殿犀纹砚

清歙石仿宋德寿殿犀纹砚

采石

采石

歙砚制作

歙砚制作

箕形砚

箕形砚

如棻铭兰亭序对眉子抄手歙砚

如棻铭兰亭序对眉子抄手歙砚

康有为铭云纹歙砚

康有为铭云纹歙砚

清代竹雕苏东坡赏砚

清代竹雕苏东坡赏砚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