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篆刻

密不透风  宽可走马

书画篆刻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从实用到审美,从印章到篆刻,篆刻艺术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作为结合书法与雕刻工艺的艺术种类,篆刻是中国汉字独特的艺术形式。2009年,中国篆刻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篆刻简史

篆刻艺术由中国古代印章发展而来。印章产生之初是一种权利的象征和凭信的证物。对于印章的起源,一种说法认为始于商代;一种认为源于春秋中叶。一般认为,印章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普遍流行,至今已有三年年历史。

历经几千年发展,印章的种类十分丰富。若按功用来分,可分为官印、私印、殉葬印、宗教印、杂用印五种;按其文式来分则有朱文印、白文印及朱白相间印等;按形制区分,又有一面印、两面印、字母印之分,可谓种类繁多。

秦汉时期,印玺制度开始确立并逐渐完善。印文字数一般为四字或五字,且印章较小,官印与等级关系也不大。隋唐时期,印章制度开始变得复杂。印章的方长、大小直接反映了官职高低、身份贵贱。

魏晋时期,印制基本沿袭前代。进入唐代,鉴藏用印之风兴起。五代两宋时期,鉴藏用印发展日益兴盛和完善,如“建业文房之印”、“内合同印”、“御书”葫芦印、“双龙”图印、“双龙”方印、“宣和”印等常见印款。

随着鉴藏印的流行,印章功能逐渐扩张,文人开始参与篆印。元明时期,著名文人赵孟頫、王冕等人不仅篆印,还亲自刻印,推动了篆刻艺术的繁荣。在宋印的基础上,元代花押开始兴盛。随着沈周、文徵明等人对篆刻印章的重视,吴门篆刻艺术家群体也对篆刻艺术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他们不仅模仿平实的汉朝风范,同时也接受宋元印制的影响,为明代篆刻艺术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篆刻艺术家在篆印、刻印的同时,也开始编辑集古印谱。如顾从德的《集古印谱》、朱简的《印品》、《集汉摹印字》等的诞生,为篆刻史上的重要创举。及至清代,篆刻艺术迎来了鼎盛时期,无论是篆刻大家与参与人员的数量,还是篆刻流派发展之盛均超过了历代。例如晚清的赵派、吴派、黟山派、浙派等,流派纷呈,风格多样。到了近现代,篆刻大师吴昌硕、齐白石出现,为中国篆刻历史增添了灿烂的一笔。

篆刻工艺

篆刻艺术结合了汉字书法之美、刀法之美、章法之美以及金石之美。进行篆刻艺术需要用到刻刀、印泥、印床、笔墨纸砚、砂纸、棕刷、拓包等工具。其中,刻刀分平口与斜口,刻刀的粗细、长短、轻重各不相同,一般有大、中、小三把即可。印泥是篆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质地好的印泥色泽鲜美、厚重且有立体感。印泥的主要成分是朱砂、艾绒和陈年的白蓖麻油,颜色以红色为主。

篆刻所用的印材种类很多,一般有铜、金、玉石、竹木、牙骨、等,且尤以石料为主。石质材料软硬合适,容易刻制。不同石料的质地各异,表现出的艺术感也不尽相同。常见的篆刻用石有青田石、寿山石、昌化石、巴林石。挑选石头时,要注意石头的质地、纹理,以质地细腻温润、光洁晶莹者最佳,其中冻石为篆刻印石中的上品。

准备好所有的工具材料后,首先需要用砂纸将印石磨平。因印石在裁切时会不平整,且面上留有蜡痕。接下来就是章法的布置和印稿上石了。篆刻既有篆,也有刻。一般情况下,写好篆书比刻好印章更难。印稿上石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反右书写,一种是渡稿上石。两种方法都考验篆刻者的书法功底。在刻制的时候,根据印文风格不同,使用的刀法也不一样。处理边栏时,风格要与印文相符,印文工整则边栏工整,印文斑驳则边栏自然。一般为了追求古朴的感觉,篆刻者对边栏的处理会显得残破,以达到古朴的效果。

篆刻魅力

篆刻艺术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的完美结合,“方寸之间,气象万千”。小小的一方印中既有丰富多变的书法笔意,又有赏心悦目的绘画构图,可谓气韵生动。

随着中外文化艺术交流的发展,中国的篆刻艺术也传播到了国外。尤其是在日本,中国的篆刻艺术深深地打动了他们。二十世纪初,篆刻艺术通过吴昌硕传到日本篆刻界,三十年代,傅抱石留学日本,举办绘画、篆刻艺术展,其精湛的技艺在日本艺术界引起了轰动。

看似小小的一方印章,实则串连起了古人的生活习俗和思想情感。接触篆刻并不难,但真正要理解篆刻文化和篆刻魅力还得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不断去品味去琢磨。

 

金代青铜官印

金代青铜官印

张大千私印五方

张大千私印五方

御书”葫芦印

御书”葫芦印

元代花押

元代花押

齐白石篆刻

齐白石篆刻

篆刻工具

篆刻工具

篆刻石料-1

篆刻石料-1

篆刻石料-2

篆刻石料-2

篆刻石料-3

篆刻石料-3

傅抱石刻寿山石双狮钮印

傅抱石刻寿山石双狮钮印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