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河姆渡新石器时代朱漆木碗

河姆渡新石器时代朱漆木碗

黑漆螺细小烟壶

黑漆螺细小烟壶

卢葵生制百宝漆砂砚

卢葵生制百宝漆砂砚

清 木胎菠萝漆长方盒

清 木胎菠萝漆长方盒

菠萝漆南瓜形漆砂砚

菠萝漆南瓜形漆砂砚

徽州犀皮漆 · 鹿角砂金扣碗

徽州犀皮漆 · 鹿角砂金扣碗

菠萝漆

钿螺巧点江千里  沙砚精搏卢映之

菠萝漆是徽州漆器髹饰技艺中最具代表性的种类。菠萝漆在古代称犀皮漆,是以生漆为主要原料,在漆面上各种色漆多层,最后磨平,形成不同形状的斑纹,类似马鞯,美丽华贵。2008年,徽州漆器髹饰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菠萝漆简史

漆器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重要的一种,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一般认为,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漆器是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一件朱漆木碗。几千年来,漆工艺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工艺手法。装饰技法上有素髹、彩绘、螺钿、剔刻等,所用胎骨有木胎、竹胎、瓷胎、石胎、夹纻胎、金属胎、合成胎等,以此为基础,形成了品类繁多的漆器品种,菠萝漆就是其中的一种。

隋唐以后,漆器逐渐从日用走向艺术化,文人雅士开始收藏漆器艺术品。晚唐赵璘说:“西方马鞯,自黑而丹,自丹而黄,时复改易,五色相叠,马蹬摩擦有凹处粲然成文,遂以髹器仿为之”。由此可见,至少唐时已有犀皮,且最初产生是为了模仿色漆断面的花纹。及至宋代,徽州地区漆器制作种类繁多,镶嵌、刻漆、描金彩绘、磨漆、堆漆等天下闻名。其中被称为“宋嵌”的螺钿漆器和磨漆中的菠萝漆、漆砂砚最负盛名。据宋吴自牧《梦梁录》载:“清河湖下戚家犀皮铺与游家犀皮铺并列”。说明宋朝时期已有专做犀皮漆的作坊了。到了南宋时期,菠萝漆工艺进一步发展,尤其受到贵族阶层的欢迎,更是作为贡品被送到皇宫,是皇家使用和赐赏之物。

明清时期,徽州地区髹漆工艺繁荣昌盛,优秀漆工层出不穷。其中尤以黄成为代表。黄成撰写了我国现存惟一古代漆工专著《髹饰录》,全面地叙述了髹漆技法,就漆器的制作方法、原料、工具、漆工禁忌、漆器分类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对漆工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据《髹饰录》载,“犀皮或作西皮,或犀毗。文有片云,圆花松鳞青者般。近有缸面者,以光滑为美”。清代,菠萝漆工艺制作技术日益精湛,广泛运用于匣盒、家具中。

菠萝漆技艺

在徽州漆工艺中,菠萝漆工艺最复杂、最难掌握。历代艺人为了保护技艺,秘不示人,故历史上多次失传。

菠萝漆在古代称犀皮漆,北方称虎皮漆。其主要原料是生漆,再加上朱砂、石黄、石绿等调成红、黄、绿等各色反复髹漆于已完成造型的漆器表面,干后磨平显现各类不同形状的斑纹,图案天然流动,色泽灿烂。

与一般漆器的工艺类似,菠萝漆的制作也要经过十几道甚至几十道工序。首先是设计造型图稿,图稿的设计需要根据器型来定,既要美观也要合理。接下来是选择优质的木材做胎骨。漆器胎骨所用的材料十分丰富,不过最常见的是木制胎骨。确定胎骨以后需要刷生漆、外裱夏布、上生漆灰、上推光漆、用稠漆打埝,再是刷推光漆、黄漆、红漆等,需达十多遍。正是因为进行了十多遍的髹漆,最终打磨出来的菠萝漆才会形成富有变化的纹理,就像天然水波一样流动灿烂,美观尊贵,深受世人喜爱。

菠萝漆的制作工序看似简单甚至枯燥,尤其是反复髹漆的工序都只是不断重复操作。实际上,每一道工序都不能马虎,任何一步都会影晌整个作品质量和漆器的使用寿命。比如上生漆灰就要十遍以上才能把器型做准。打埝子时,埝子的形状及疏密关系都会影响到菠萝漆最终的纹理效果和艺术性。

打磨抛光是菠萝漆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十分关键的一步。当凸起之初被磨平后,一种圆圈形成,这种圈延伸后又成了另一种形状,同时与其它纹理互相结合,最终形成了流动变化的纹理。打磨太多或是太少都会影响纹理效果,唯有恰到好处才能尽善尽美。这其中的力度需要手艺人多年的经验积累和手艺的熟练。

菠萝漆保护

和青铜器相比,漆器因其轻巧、防腐、防潮等特质逐渐取代青铜器成为日用主流,而后又因其取材不易、工艺复杂、价格昂贵被更易得的瓷器所取代。但是漆器因其自身的魅力却是其他任何工艺美术品种都无法取代的。作为优秀的工艺美术门类,菠萝漆制作工艺已面临失传,如果不再进行保护和开发,也许不久以后这种工艺将会退出生活舞台。

在保护菠萝漆工艺的同时,菠萝漆艺术品还需走高端路线。手工艺人应坚守传统工艺,同时发挥适当的创造力,不要一味地被市场左右。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