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榫卯

榫卯,运用于两个木结构之间的凹凸接合方式。突出的部分称为“榫”,又称“榫头”;凹进的部分称为“卯”,又称“卯眼”。榫卯是我国古代建筑、家具及其他木结构最主要的连接方式。榫卯技术历史悠久,早在7000 年前的河姆渡文化中就已出现在原始先民居住的木结构干栏式建筑中。自宋历明,随着中国传统家具发展日趋成熟,榫卯结构也在工匠的手下变得日益精确,天衣无缝。这项宝贵的技艺不仅是一种结构方式和技术形式,更是工匠艺人几千年心智的产物。2009年,以榫卯为营造载体的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榫卯结构经久耐用,受湿度等变化影响会越来越牢靠,并且便于拆卸、运输、维修,受到中国古代工匠大力推崇。在历代发展演变的过程中,榫卯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貌,多样而统一的风格传递出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作为一种凹凸有致的关系形式,榫卯代表了和谐有序,周全稳妥,温文尔雅与含蓄朴实的含义。若将一件家具比做骨骼,榫卯则扮演关节的角色。骨骼连接各具特色,关节形态花样百出。

榫卯一共有100多种样式,根据结构不同,王世襄先生将其大致分为九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数例如下。

一、。一般木材宽度有限,当一块木板不够宽时需用两块或多块来拼合,如桌案面、柜门等。“龙凤榫”的做法是先将薄板的一个长边刨出断面为半个银锭形的长榫,再把与之拼合的薄板长边开出下大上小的槽口。为了防止拼板弯翘,横着还加“穿带”,即穿嵌的一面造有梯形长榫的木条。

二、攒边打槽装板。四根木框中较长而出榫的叫“大边”,另外两根叫“抹头”。将上述“龙凤榫加穿带”拼接成的木板装入攒边木框的做法即是“攒边打槽装板”。

三、。楔钉榫是连接弧形弯材的一种十分重要且巧妙的榫卯,一般圈椅扶手常见此种榫卯。楔钉榫基本是两片榫头合掌式的交搭,搭口中部凿开方孔,再将断面为方形、头粗尾细的楔钉插入其中,两根弧形弯材便严密接合了。

四、。有束腰家具的腿足、束腰、牙条相结合时常用此种榫卯。腿足上端留长短榫,在束腰部位以下,切出45°斜肩,并凿三角形榫眼,以便与牙条的45°斜尖及三角形的榫舌拍合。斜肩上还留做挂销,与牙子的槽口套挂。

 

五、。“霸王”,寓有巨擘擎天之意,连接腿足与桌面,将桌面的承重分递到腿足上。霸王枨上拖桌面穿带,下交于腿足中部靠上位置。枨子下端榫头向上勾,呈半个银锭形。腿足上的榫眼下大上小而且向下扣,榫头从榫眼下部口大处插入,向上一推便挂住了。大部分桌子、方凳常用霸王枨。

六、夹头榫。案形结构家具常用。案的四足顶端出榫,与案面地面卯眼结合。腿足上端开口,嵌夹牙条及牙头。此种榫卯将四足与牙条紧密接合,形成方框,方框上承案面,四足既能分担案面重量,又能保持整个案子形态稳固。

七、。插肩榫也是案形结构常用的榫卯。插肩榫外观与夹头榫不同,但结构差异不大。它的腿足也顶端出榫与面子结合,且上端开口,嵌夹牙条。不同的是,它腿足上端外皮削出斜肩,牙条与腿足相交处剔出槽口,当牙条与腿足拍合时又将腿足的斜肩嵌夹起来。

八、走马销。走马销跟一般榫卯不同,它不是将其本身做成榫头,而是用另外的木块做成榫头栽到构件上去。其做法是榫销下大上小,榫眼的开口半边大、半边小。榫销从榫眼开口大的半边插入,推向开口小的半边。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