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蓝印花布

蓝印花布

蓝草

蓝草

刻花版

刻花版

刻花版工具

刻花版工具

刮浆

刮浆

刮浆工具

刮浆工具

染色

染色

染色用蓝靛

染色用蓝靛

晾晒

晾晒

防染浆

防染浆

衣服

衣服

图案1

图案1

图案2

图案2

蓝印花布

纺如丝锦 染为斑布

蓝印花布是我国的民间传统工艺品,历史悠久、朴素高雅。在浩荡的历史长河中,蓝印花布与中国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充分反映了人们独特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调。2006年,“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蓝印花布简史

我国印花技艺历史悠久,随着社会的发展,直接印花的技艺逐渐被浸染的方式替代,直到秦汉时期,防染技术出现。蓝印花布是用黄豆粉、石灰粉做防染浆染制而成的,因其工艺简单,成本低廉,逐渐取代了其他防染技术并从江南迅速传遍大江南北,并形成了以苏州为中心的销售产地,畅销全国。

蓝印花布在江苏被称为“药斑布”,在东北则称为“麻花布”,而在湖北,由于原料中有黄豆,名字就变成了“豆染布”。唐宋时期,据《古今图书集成》卷中记载:“药斑布——以布抹灰药而典雅朴素染青,候干,去灰药,则青白相间,有人物、花鸟、诗词各色,充衾幔之用。”可见蓝印花布在唐宋时期已兴盛。

到了元代,棉纺织业得到发展,蓝靛也随之受到欢迎。从明代开始,全国各地开始广泛种植蓝草,为蓝印花布的印制提供了丰富的染料来源。明清时期,染制技术提升,染坊规模扩大,我国的手工印染技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据《古今图书集成》物产考曰:“药斑布今所在皆有之。”因而,此时蓝印花布普遍流行于民间,成为人们日用的必需品。

如今,我们所见蓝印花布多为明清时期样式,图案朴素大方,色调清新明快,深受人们喜爱。

蓝印花布技艺

蓝印花布分为白底蓝花和蓝底白花两种,其制作工艺也略有不同。蓝底白花阴刻法、白底蓝花阳刻法、蓝白底组合刻制技法等花版刻制方法在运用过程中也需根据具体操作逐一进行。以蓝底白花步为例,蓝印花布的印制要历经裱纸、画样、刻花版、上桐油、刮防染浆、染色、晾晒、固色、刮灰、吃二酸、清洗、晾晒等复杂工序。

刻花用的纸板一般用3-5层纸裱成,或用贵阳皮纸、桑皮纸、高丽纸或直接用普通白纸。每种纸都有不同的性能,故而不同纸质叠加裱制可达到最佳效果。传统蓝印花布的图案一般以纯点构成,圆点连续不断,巧妙组合,形成美观且独特的图案。现在蓝印花布的图稿大多从植物花卉中取材,兼以生活器物、建筑风格等,形成几何等式样。刻花版时,艺人常用“过刀”、“断刀”等术语。断刀虽断线,却要做到“笔断意连”。

刮防染浆为印制蓝印花布的重要步骤。民间沿用黄豆粉加石灰石作为蓝印花布的防染浆,刮浆前还需将坯布均匀浸湿然后卷紧。刮浆时需要掌握好刮的力度以及浆的厚度,浆太薄太厚都会影响图案的完整和美观。

蓝印花布一般要经过6-8次的反复染色,直至达到所需的颜色。因靛蓝一般为常温染色,所以洗后会产生浮色现象,与现代工业的机器染色不同,褪色现象也是这种传统工艺不可避免的状况。

蓝印花布特色

蓝印花布的用途广泛,虽然各地因地域差异、经济发展程度不一,蓝印花布的适用范围有所差别,但大体相近,且主要运用于被面、包袱布、帐檐、肚兜、围涎兜、枕巾、头巾、门帘、衣服等。从流传的情况看来,被面的数量较多,质量较优,是保存较好的品种。

蓝印花布的纹样设计一般具有程式化的特点,点、线、面的组合是最突出的表现。由于工艺的制约,纹样设计时既要考虑花版结实耐用,又要兼顾图案的形象特征。由于蓝印花布广泛运用于人们的日用品,所以纹样设计多为吉祥图案,通过象征、谐音、比拟等手法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寄托和祝愿。

蓝印花布常用的吉祥纹样有:和合二仙、五福捧寿、龙凤呈祥、刘海戏金蟾等,一般表现多子多福、大富大贵、长命百岁等愿望。此外,蓝印花布的纹样还包括大量的动物纹样和植物纹样。其中动物纹样有金鱼、狮子、十二生肖等,象征吉祥、平安等寓意。植物纹样中,梅兰竹菊、牡丹、莲花、石榴等是人们最青睐的。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纹样,都是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体现,是他们精神的寄托。

蓝印花布技艺传承

蓝印花布是农耕文明的产物,产生之初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日用生活。然而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随着政府的重视,蓝印花布的保护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例如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的建立、中国蓝印花布展的举行、蓝印花布研究会的成立等。其中,曹喜山、陈士高、曹炳康、吴元新等人为蓝印花布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日用品,蓝印花布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既要与研究机构、文博单位、高校等建立合作,又要创新设计,与市场接轨,做到“活”的传承。

bottom of page